夜钓江堤边:烈日未散,鱼影依稀
9月9日,农历八月初三。阴转多云,天气闷热得令人难受,一丝风都没有,整个空气仿佛凝滞了。白露已过,可盛夏的余温却未退去,汗水从额头顺着脖子滑进衣领,贴在皮肤上,说不出的黏腻。但我仍旧背起钓具,向着老地方“新羊桥堍西”出发。
这已是我今年的第123次出钓。有人说我痴,也有人羡慕我这份闲情。但只有真正喜欢钓鱼的人才懂,这是一种沉静心灵、品味人生的方式。不为鱼获之多少,只为在这人与自然的对话中,找回内心的秩序。
今天的出钓又恰逢特殊日子——毛主席逝世四十五周年。站在江边,脑海不自觉浮现出他的身影。那个时代的艰难与拼搏早已成为历史,但我们今天能安稳坐在江边垂钓,正是因为有那么一代人替我们扛起了风雨。从“东亚病夫”到挺立东方的中华民族,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这背后的艰辛,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。
心中缅怀,脚步却不曾停歇。江边已经有几位老钓友在作钓,我找了个偏静的角落,离老菜地中段不远。这里是我反复验证过的“老窝子”,只是最近几次来,收获不太理想。今天再试试吧。
打好窝,是6点20分。窝料下水,江面泛起些许波纹。我支起4.5米钓竿,配2号主线+1号子线,挂丸世四号钩。饵料仍是熟悉的商品饵,状态好,味型浓,希望能吸引些鲫鱼来访。
天色渐暗,钓伞带来了却没用上——雨终究没来,反倒像蒸笼一样笼罩在身上。打窝二十多分钟后,我小心地下竿开钓,心中默念:今晚不求爆护,只愿不空军。
第一小时是煎熬的——浮漂像钉死在水里,一动不动。我默默擦汗,心想是不是窝子打偏了?或者水温太高,鱼压根没活动?可就在我几乎要怀疑人生的时候,漂动了——那种微微颤抖,熟悉的信号。轻轻提竿,一尾小鲫鱼跃出水面,不到一两,但精神十足。
紧接着,鱼口逐渐稳定。第二尾略大,第三尾尚可,第四尾体型匀称,第五尾堪称今日之“王”——虽不及半斤,但也算有力拉扯,令人兴奋。而第六尾,竟是我准备收竿前的一击,好像它知道我要走了,特地来送行。
五六尾鲫鱼,说多不多,说少也不少。若是新手,或许会感到无趣;但对老钓者而言,这已是苦中作乐的慰藉。在闷热夜里流一身汗水,能有鱼儿回应,就不算白来。
回想当年,钓鱼是生存手段;如今,却成为情趣消遣。可钓鱼的核心从未变——那就是等待、忍耐、观察、判断。这不只是对鱼儿的博弈,更像是在磨练心性。浮漂起伏的那一刻,仿佛是在聆听大自然的呼吸,也是内心涌动的微澜。
最近江里的鱼确实少了许多,有人说是气候问题,有人说是人为因素。但我觉得,真正决定鱼情的,不光是环境,更是钓者的坚持。夜钓需要的,除了技巧,更需要心境的平和。看似一人一竿对江水,实则是一场对自身意志的考验。
“只要你守得住,鱼总会来。”这句话,是钓友们之间流传多年的箴言。今晚再一次应验了。
还有十三天就是秋分。天气终究会转凉,鱼儿也终究会变活。每一位钓鱼人,都在等待那个属于自己的“黄金夜晚”。到时候,也许是双钩齐中,也许是一夜连竿,谁知道呢?而这不确定性,正是钓鱼最大的魅力。
夜已深,江风终于送来些许凉意。我整理好渔具,望着朦胧水面轻声道别。钓点依旧静谧,星光悄然洒落,江面波光粼粼,仿佛在说:“下次再来吧。”
一夜钓罢,心满意足。鱼虽不多,但收获满满。不是因为鱼,而是因为这段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。钓鱼,不为别的,只为内心那份安宁与纯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