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孝禄:为鲤鱼举办“葬礼”的人


2013-12-03 11:58:04  钓鱼人网作者:  来源:新华网  评论:0  发表评论

  “……奈何天不永年,遽尔云亡,人非草木,焉能忘情,衔悲忍痛,还招尔魂……”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表情严肃、用方言抑扬顿挫地吟唱着一段祭文,悼念一条死去的鲤鱼。他就是福建周宁鲤鱼溪“护渔文化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孝禄。
 
  今年76岁的郑孝禄常住福州,每当周宁老家放养着2万多尾鲤鱼的小溪中有鱼儿死去时,他总会赶回去,身着盛装,为鲤鱼举行特殊的“葬礼”。
 
  “点上三炷香,献上一杯清酒,放一挂鞭炮,诵读一段祭文。”郑孝禄这样概括他主持了近30年的祭鱼仪式,“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前来悼念鲤鱼,场面十分隆重,就像送别亲朋好友一般肃穆。”
 
  在郑老先生的记忆里,新中国成立前的浦源村,鲤鱼有着“保护神”一般的地位。自幼在村中长大的他,最爱搬个板凳听老人讲浦源先民为保护鲤鱼和外来者“斗智斗勇”的故事。那时,村中老人总是恭敬地为死去的鲤鱼举行“鱼祭”;村民在溪边洗衣服时,鱼儿常常在一旁嬉戏。耳濡目染之下,郑孝禄自幼就对“护渔文化”充满兴趣。
 
  “鲤鱼是郑氏先祖800多年前从北方南迁至此放养的。过去村民饮用溪水,鲤鱼既能清洁溪水中的废物,又能验证水体是否被污染,久而久之,浦源人不但从不捕杀鲤鱼,而且很多生活理念与细节都和鲤鱼‘难分难舍’,溪流的走向、老宅的布局、村民的生活方式,都体现出‘保护鲤鱼’的理念,”郑孝禄说。
 
  郑孝禄上世纪70年代离开浦源,外出谋生,却一直心系老家的“鲤鱼朋友”们。身为浦源鲤鱼溪村族长的他,和乡贤一道,凭着记忆与文献,修建了一座世界罕见的“鱼冢”,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祭鱼仪式,写下了《祭鲤鱼文》。
 
  “仪式的目的,是想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重,将人鱼和谐共存800年的文化内涵充分表现出来,这在当下社会是弥足珍贵的。”郑孝禄表示,祭文虽只有200多字,却囊括了“护渔文化”的历史缘由,浦源人对鱼的深厚情谊和对亲近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 
  “鱼祭”之外,郑孝禄还热衷于收集那些自小听到的传说和感人故事,发扬“护渔文化”。
 
  平日里,郑老先生更是为鲤鱼溪上下奔走,建言献策。郑孝禄说,最近十几年,旅游开发带“火”了鲤鱼溪,却也让人和鱼的关系开始疏远。“排入鲤鱼溪的生活污水变多了,记忆中‘游鱼直视无碍、清澈见底’的溪流已经不再。以前的鱼很少得病,好几年才有一条自然老死的鲤鱼;现在死鱼越来越多,‘人鱼同乐’的场面也少了。”郑孝禄忧心忡忡地表示。
 
  更让他担心的,是村里年轻人和鲤鱼关系的疏远。“在年轻人看来,鲤鱼不再是浦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很多与鲤鱼息息相关的习俗也在逐渐远去。如果哪一天,鲤鱼溪失去了深厚的文化传统,那和一条普通的溪流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
(原标题:郑孝禄:为鲤鱼举办“葬礼”的人)

相关热词搜索:郑孝禄 鲤鱼 举办

上一篇垂钓宝典:“怪鱼”池里游观赏鱼遭殃 外来物种勿乱放生啊
下一篇垂钓宝典:钓了鱼虾,丢了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