鸬鹚捕鱼,河边头曾经的风景


2013-11-10 16:39:27  钓鱼人网作者:  来源:  评论:0  发表评论

    一双古老的皮鞋,看尽湖南开埠以来百年商业风云变迁(11月6日B02《岳阳开埠后,长沙人开始穿现代皮鞋》);一道逝去的风景,现在的长沙市区,在河边头休闲的人们是怎么也不可能像1936年的美国人何爱德一样看到鸬鹚捕鱼了。    1936年11月1日:我在湘江岸边坐了好一阵子,看着鸬鹚鸟捕鱼。我听说过这种捕鱼方法,但从来没亲眼看到过。一位老渔夫和他的儿子乘着筏子向湘江驶去,船上还停立着几只黑色、长脖子的大鸟。渔夫向水中丢一些诱饵,鸬鹚飞入水中,带着鱼浮出水面。通常情况下,鸬鹚会把鱼吞食掉。为了避免它们这么做,鸬鹚的脖子上通常会系一个金属圈。当捕捉到足够的鱼后,金属圈会松开,它们就被允许自己捕鱼吃了。——《外国人笔下的长沙·出处之道》(作者:[美]何爱德)

    作者简介:雅礼护校校长何爱德(1908-2003)1936年至1939年在长沙生活、工作。她在长沙经历了日本轰炸和文夕大火。回忆录中,何爱德说:“我们从艺术上、当然也从文学上,都得尊重时下(中国)背后的漫长文明。”《出处之道》是何爱德1988年出版的回忆录,标题取自《易经》的一句话“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”。该回忆录对民国时期长沙的细节观察入微。    求证 当年的河边头,渔人现捕现卖

    尽管湘江是江,但很多长沙人还是将江边称为河边头。    江水悠悠,云彩倒映。小船划过江面,渔民一声吆喝,鸬鹚应声而起,瞬时飞向水面。不大一会儿,嘴上就叼着草鱼,飞到渔民身边。在年逾八旬的长沙市民张明放记忆里,河边头鸬鹚捕鱼已是远去的画面。何爱德笔下的“鸬鹚捕鱼”,曾是他在江边行走时常见的情形。    11月5日,经历连日阴霾的长沙放了晴。在湘江边的一个小巷子,张明放坐在竹凳上闭着眼睛,悠闲地听着收音机。“我告诉你咯,现在湘江河里的鱼吃不得咧。”与记者聊起湘江捕鱼的话题,张明放尽量坐直身板,提高嗓门。    我们的对话,特意把时间放在何爱德旅居长沙的上世纪三十年代。那时候,张明放十几岁。据他回忆,当时的湘江上还没有桥,每天都有很多小渔船,还有摆渡的客船。渔船捕鱼,摆渡船带着市民往来两岸。“捕鱼的渔民,有的是用网子的,也有不少养鸬鹚。鸬鹚有个特点,就是怕热不怕冷,到了夏天,它那个腮帮子经常一鼓一鼓的,就是在散热;冬天的时候,鸬鹚甚至可以在晚上出来捕鱼,不怕冷。”张明放说。    张明放告诉记者,那时河边头有很多卖鱼的摊点,“现捕现卖,特别新鲜,渔民和鸬鹚就在筐子旁边,等着人来买”。    鸬鹚捕鱼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。在湘江流域,鸬鹚捕鱼曾经集中在零陵、衡阳、辰溪等地。一只好的鸬鹚一年能捕鱼1400多公斤,普通的一年捕鱼500公斤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,穿行在河面上的渔人越来越少,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正在渐渐远去。   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业管理处一位负责人介绍,目前湖南境内的鸬鹚捕鱼,只有洞庭湖一带还少量存在。在张明放看来,鸬鹚捕鱼可以算得上一门手艺,“你要养鸬鹚,训练它们听你的话,这样才能捕得到鱼,这里边就有活计(技术)可以说了。”张明放的想法是,“这门手艺不能失传,鸬鹚飞上天,笔直冲到江面上去捕鱼,那种场景还是很好看的”。    解读 消逝的鸬鹚与渐渐失业的渡口

    鸬鹚捕鱼的消失除了与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,另一个原因就是湘江自身的生态变化,也就是“鱼少了”。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透露,湘江鱼类资源明显衰退,据最近几年的调查监测,湘江干流的岩原鲤、白甲鱼等13种鱼已经采集不到标本,鱼类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,传统优质渔业品种资源衰退程度加剧,渔获物的低龄化、小型化、低值化现象严重,食蚊鱼、埃及胡子鲇等外来鱼类入侵湘江。    面对上述形势,湖南省政府今年正式发布《关于实行湘江春季禁渔期制度的通告》,规定自2013年起,每年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,在湘江干流永州市零陵区老埠头至岳阳市湘阴县豪口河河段水域内,涉及永州、衡阳、湘潭、株洲、长沙、岳阳6个市的湘江干流天然水域,禁止一切捕捞作业。    随着鸬鹚捕鱼的渐渐消亡,河边头的另外一个变化是:渡口慢慢“失业”。民国史研究者杨锡贵告诉记者,轮渡曾经是湘江两岸来往的主要交通方式。当时湘江两岸的人来往很不方便,在溁湾镇过湘江中间有个水陆洲,当时就是坐轮渡经过小河,在水陆洲上停了以后,再坐轮船过大河,要坐两次轮渡。“那个时候,碰见天气热,过年过节的时候轮渡好多人,挤得一身汗臭。”杨锡贵说。    据张明放回忆,除了定时过江的轮渡,新中国成立初期,湘江上还有很多木筏子。“就像现在的的士,上客就可以走,而且花的钱也比轮渡便宜。”在张明放的印象中,当时轮渡的票价只要1毛钱,而木筏子的价格是8分钱。除了客运码头,当时的湘江边还有货运码头,而码头周边往往是商贸最为集中的地方。现在的潮宗街就在当年的货运码头附近,这也是为什么潮宗街一度成为长沙的重要粮食交易市场。    自从1972年橘子洲大桥建成通车后,河边头的渡口日渐平静,当年江边露天而坐的渔人,也如江中小船一般悠然而去,而与之一起消失的,还有曾经偎依在河边头的老房子。    长沙发展应注意湘江环保

随着时代的变迁,河边头的社会功能已然发生转变,当年的摆渡与捕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当时一种硬性的物质需求——人们要过河,人们以捕鱼为业养家糊口;现在的河边头,各种公园、展馆,夜空中绽放的焰火,都已成为长沙这座城市梦想的一部分,为市民城市休闲提供便利,已然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需求。“我见证了长沙的发展、进步以及成长。面对这些改变,长沙依然保留了它的特色:娱乐、特产、方言以及当地人。所有的这些元素构成长沙现在这个神奇的城市。我期待能继续见证长沙的成长与繁荣。”在给记者电子邮件回复的开

(原标题:鸬鹚捕鱼,河边头曾经的风景)

相关热词搜索:鸬鹚 捕鱼 河边

上一篇垂钓宝典:鱼界“土豪”游进鹭岛 巨大锦鲤身价超20万 图 黄金女王,银河战舰
下一篇垂钓宝典:新田县2013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举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