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地区鲫鱼养殖“大红鳃”病防治方案介绍


2013-10-27 10:59:30  钓鱼人网作者:  来源:通威报  评论:0  发表评论

    鱼塘陆续暴发异育银鲫“大红鳃”病 2013年扬州通威所辖市场区域自5月10日起不少用户鱼塘陆续暴发异育银鲫“大红鳃”病,许多养殖户采取往年的治疗方案,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 针对现状,扬州公司组建了专业的服务攻关小组,施行“一户一案”,为养殖户解决了实际问题,挽回了极大的经济损失。 案例介绍 养殖户:李广华 地址:沙沟镇官河村九组。

    池塘基本情况: 110亩水面,水深1.6米,增氧机4台,投饵机4台。

    养殖模式: 鲫鱼:规格6-8尾/斤,20000斤;

    草鱼:规格18-22尾/斤,8000斤;

    白鲢:规格2尾/斤,5000斤;

    鳙鱼:规格2尾/斤,3200斤;

    放苗时间:2013年03月28日。

    鱼塘进排水系统不能分开,出鱼只能靠从鱼塘捕捞出塘后用船转运到鱼行出售。该鱼塘5月20日开始发病,有少量死亡,5月22日死鱼350尾,5月24日死鱼增至1500尾,5月28日死鱼高峰达到4000尾,至6月22日全部治愈,历时1个多月时间,死鱼达8万多尾,1.2万余斤损失10多万元人民币。

    技术服务: 5月20日扬州通威技术人员在塘口服务,发现有少量异育银鲫死亡,镜检鳃部指环虫较多、有鳃霉,化验水质理化指标正常,但水质清瘦。5月22日死鱼350尾,技术人员到塘口食台撒网打样挑选带病鲫鱼,肉眼观察鲫鱼体表基本正常,鳃部鲜红;镜检鳃片发现除指环虫较多之外,发现鳃霉较为严重;同时对病鱼实施解剖,打开腹腔有腹水,腹水与空气接触后凝结成淡黄色果冻状,经诊断最终确诊为鲫鱼“大红鳃”病。建议先使用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鳃部指环虫,同时外用苯扎溴铵+戊二醛连续两次消毒,内服左氧氟沙星+肝胆保健康+大蒜素+维C(5-7天)。

    一、发病原因 该病经专家实验认定为细菌性鱼病,可能由池塘中寄生虫及水质环境恶化引起,但致病病原目前还尚未确认。该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-6月份,水温在22-28℃,今年本区域从5月10日起开始陆续发病,发病率高(异育银鲫重点养殖区域发病率高达70%)、持续时间长。

    二、发病诱因

    1、养殖池塘清整、消毒不彻底;

    2、鱼种品质退化、质量差,购买苗种不检疫、不消毒;

    3、鱼病暴发前期寄生虫(主要是指环虫、车轮虫、斜管虫)防治不及时;

    4、渔药的选择、使用不当;

    5、不调水、不稳水,水质环境差等原因诱使异育银鲫“大红鳃”病的发生;

    三、鱼病症状 病鱼死亡前在鱼池周围或下风处水下5-10cm处行动呆滞或缓慢,鱼体无出血症状,眼稍突,鱼鳍末端发白,肝脏颜色变淡、充血、肿大,胆囊肿大,镜检鱼鳃有大量指环虫、车轮虫、斜管虫;鳃肿大,初期呈鲜红色(大红鳃)、中期红白相间(花鳃)、后期白鳃;打开体腔有腹水,腹水与空气接触后短时间内凝结成淡黄色果冻状。 四、预防和治疗方案

    1、加强对鱼塘的清整、消毒;

    2、选择健壮鱼种,加强鱼种入池前的检疫、消毒;

    3、不从疫区进购苗种;

    4、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做好易诱发疾病的中间宿主—寄生虫(指环虫、车轮虫、斜管虫)的防治工作及影响“大红鳃”治疗效果的鳃霉病的防治工作;

    5、使用微生物制剂做好水质的调控、改良工作,维持水体中的藻相、 菌相相对均衡;

    6、内服针对性药物+保肝护胆类药+多维(或维C)强化预防、治疗效果;

    五、鱼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:

    1、对发病较重的塘口,避免先杀虫、消毒,以免破坏水质环境或因药物毒性导致鱼的食欲不振或减退,影响内服药饵的采食,进而影响治疗效果;

    2、尽可能选择高效低毒、低刺激性的药物治疗;

    3、发病治疗期间避免排、换水; 客户反馈 扬州通威专业技术人员对异育银鲫“大红鳃”使用以往已有的治疗方案却久治不愈的原因分析,经过多方实验、考证,认为今年异育银鲫“大红鳃”的诱发是因天气气候、水温及并发鲫鱼鳃霉病等综合因素所致,他们改变思维方式,不断探寻、总结,形成一套独特、高效的治疗方案,几乎所有发病塘口“大红鳃”病均得到有效控制、治愈,挽回了损失,得到了养殖户朋友一致认可。

(原标题:江苏地区鲫鱼养殖“大红鳃”病防治方案介绍)

相关热词搜索:江苏 地区 鲫鱼

上一篇垂钓宝典:活鱼冰冻后的财富玄机,水产养殖生意经
下一篇垂钓宝典:秋季鱼类易得暴发性出血病